1.面對台灣孩子成長的危機---代為什麼要辦3Q多元智慧成長營說帖

怕挫折、愛發脾氣、缺乏同理心 孩子的3大情緒危機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-----------摘錄自天下雜誌  之親子天下

高IQ加上太過優渥的舒適圈,以及父母的高度期望,使得許多孩子對自己產生一種虛假的高自尊。

 楊鈺瑩老師曾碰過一個四歲的孩子,非常聰明、漂亮,人見人誇,可是他只要看到一件事情。

 例如玩遊戲,他有可能做不到、或會讓他有一點點醜態,他會連試都不試,突然會說:「好渴!要去喝水。」或吵著找媽媽。

 「他非常害怕挫敗,他不想要去面對任何一點點會證明他自己不夠好的事情。他的面子已經建立到超乎他現在實力的水準,」楊鈺瑩老師分析,在都會裡有一大群這樣的孩子,他們不想長大,只要快活就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※ ※ ※         ※ ※ ※          ※ ※ ※

就像現在許多宅男宅女,他們不出門,在家打電動、收集玩偶模型、看漫畫,一直做在家裡可以做的事情,其中不乏很多碩士生、博士生,他們知道自己有很高的IQ、但是他們害怕去面對現實的時候會發現,「原來我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好。」

 所以他們就躲在家裡,這個可以保護得很好,他可以操控的範圍,只要不去試、不去做,就一直可以活在他的高自尊裡。

 

過度呵護,養成缺乏同理心

除了過度重視課業、期望過高,造成孩子挫折忍受低力變低,研究也發現,關於孩子的情緒教育,台灣的父母也出現兩個極端。

  「有的太過重視,有的過分忽略。太過重視教育的,很容易太過溺愛、害怕傷害孩子感覺,讓孩子太過放縱。太過忽略的,則幾乎完全沒有提供孩子需要的情緒支援,」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指出。

過度溺愛放縱,缺乏管教的孩子,往往會變成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※ ※ ※         ※ ※ ※          ※ ※ ※

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鄧蔭萍就發現,現在很多孩子變得不知天高地厚、不知斤兩、經常會觸怒人家。

 她曾經遇見一個小男孩放學時,故意一直從老師裙下穿過,老師已經快氣炸了!一旁的媽媽竟然視若無睹,甚至要別人別在意。

 「我發現很多爸媽會怕跟小孩講一句什麼,就會摧殘他弱小的心靈。」

 像這樣的小男孩,就是沒有管、沒有教,你害怕孩子生你的氣,所以你不管,可是這種不管的小孩,之後就非常的不甩父母,大了,是管不動的。「父母除了同理孩子之外,還需要管教,」鄧蔭萍教授提醒。

 有些媽媽看到孩子生氣了,就會趕快把孩子生氣的事情完全解除,這就是溺愛,馬上把負面情緒的事件解除,這是最糟的,孩子會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負面情緒都不知道,因為爸媽馬上都處理掉了。

 「該生氣的時候,你要還給孩子生氣,不要覺得孩子一刻的不舒服都是不能允許的,」楊鈺瑩老師說。

 

過度受忽略,自信低落、容易迷失

相對於情緒被過度呵護的孩子,另外一群情緒完全沒有獲得支持、照顧的孩子,則呈現出不同的問題。

       ※ ※ ※         ※ ※ ※          ※ ※ ※

 自我認同的追尋到國中更為明顯,相對的,找不到自我價值的孩子,就愈容易迷失。

 實踐大學教授鄧蔭萍指出,台灣的孩子真的非常青澀,除了上課就是補習,到了國中課業壓力更重,但在同時,他會一直問自己,「我是誰?我的生命價值是什麼?」功課好的,可以在成績裡找到認同,但功課差的,會用不同的東西肯定自己,有些孩子甚至會去混幫派或參加八家將。

 

家庭&學校是最後的情緒堡壘

當大家都以學業成績判斷孩子的價值時,成績不好的孩子,自然會情緒不好。但有趣的是,許多研究都發現,情緒能力好的孩子可以學得更好,而且更快樂、長大更有成就。

 當整個大環境愈來愈不利孩子情緒健康發展的時候,家庭與學校就是孩子最後依賴的情緒堡壘。父母、師長應該思考如何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,進而面對他人的情緒,發展出良性的人際互動,帶領孩子走向一個正向循環的人生。 

Comments